本篇文章1655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时代”,垃圾分类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词汇。近日,首都科技平台能源与环境保护中心(北京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举办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建立的科技支撑”研讨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北京市生活垃圾如何分类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居民分类配送参与率的准确率较低

北京城市管理研究所检测分析办公室主任刘芯言表示,北京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2014年的70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900万吨,预计2019年可能超过1000万吨,因此后端垃圾处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垃圾分类尤为迫切。与此同时,刘芯言还表示,垃圾分类仍然存在一些严峻的挑战。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挑战之一是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低,这已成为制约垃圾分类系统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以记者居住的住宅区为例,虽然住宅楼下有三种垃圾桶,分别是餐厨垃圾、可回收材料和其他垃圾,但每天早上,垃圾桶内的垃圾都处于无序状态,垃圾分类宣传板变成了展示。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因此,强制分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实施垃圾分类的手段之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修订已纳入2018年至2020年的立法计划。新修订的条例不仅规定了单位,还明确了个人的垃圾分类责任,罚款不低于上海。与此同时,北京还宣布了一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底,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区的覆盖率将达到60%,到2020年底将达到90%。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专家表示,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具体把握,因地而异,因市而异。此外,在强制垃圾分类时,除了惩罚之外,还可以通过奖励取得好的结果。例如,韩国规定奖励的最高金额可以达到罚款金额的80%,这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人监督垃圾分类。同时,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强制手段,最终根据居民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来评价强制效果。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在研讨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市垃圾分类委员会主任王维平教授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有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来,你不可能又快又快;应标记清晰,易于控制和操作;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长期工作;指导为主,惩罚为辅。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促进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理的协调发展

除了法律法规强制垃圾分类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

专家们提到了一些新兴技术在废物分类中的应用。在“垃圾分类”的帮助下,许多社区创新了值得学习的方法。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五区是北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是劲松五区推广垃圾分类的法宝: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在垃圾桶旁建起“绿色小屋”,居民扔垃圾后可以“刷卡”获得积分。通过“绿宝电子生活”的客户端,居民的参与次数、投掷重量、赢得的点数和可兑换的商品都可以在客户端显示。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亚运村、劲松、江泰等地全面推广。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此外,在一些社区,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智能垃圾桶和人脸识别技术都被用于垃圾分类。

除了技术手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认为,垃圾分类在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垃圾分类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课题。然而,社会上对垃圾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对垃圾分类没有信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体制和机制,实现卫生部门和可再生资源部门“两网融合”。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业委员会主席、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司长严提出,垃圾分类必须根据种类、成分、数量、分布、经济价值、社会经济成本、技术条件、可操作性、环境要求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分类;如何分类取决于以后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求应清晰、简单、易于操作,管理成本和实施成本应尽可能低。此外,确定的分类方法必须有一个试验期,这个试验期应该逐步改进,然后逐步收紧。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根据刘芯言的分析,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源头削减,而源头削减的最佳方式是在每个人都扔垃圾的时候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不限于固定模式。如何对前端进行分类必须与后端垃圾处理相关,什么样的垃圾对应什么样的处理模式。北京迫切需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促进源头分类和末端治理的协调发展。(记者曹秀英)

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编辑:张静文

标题:推进垃圾分类 新兴技术得跟上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kj/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