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46字,读完约6分钟

“虽然现在是冬天,但还是有不少游客。我们卖了很多刀!”新疆英吉沙县卡拉巴斯甘兰村村民李艾告诉记者,县工业的发展扩大了他们产品的销售渠道。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艾丽所在的村庄是小刀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村的发源地。目前,该村已形成了刀业,80%以上的村民从事刀的生产和加工,依靠这种祖传手艺脱贫致富。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英格沙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通过文化创造和网络传播传承和发展的缩影。中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目前,中国已分四批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拥有近2000名国家级传承人和1308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截至2018年底,中国非遗产业核心水平已超过1.4万亿元。在这块金字招牌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商业和技术手段让古老的传统和文化“活”起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焕发新的活力

“现在生意很好,名声已经没了,很多人都来了。我制作的乐器已经销往新疆各地,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老路。”在新疆喀什的一个手工作坊的街道上制作民族乐器的迈迈迈迪艾明·阿巴贝科说。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我不仅买了自己喜欢的产品,还亲身体验了这种传统工艺,收获特别大!”来到新疆英吉沙的浙江游客陈女士,对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印花布工艺特别感兴趣。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英吉沙县位于昆仑山北麓,有4个国家级非遗产项目。该县利用独特的非遗资源,将丰富的人文风情、独特的非遗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底蕴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文化+旅游”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英吉沙县今年有近10万游客,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比去年增长127%,使旅游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新疆是一个“非遗产区”,非遗产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和体育杂技等十大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跨境整合,越来越多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市场,成效显著。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同样,位于东南沿海的泉州市也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有461个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使非遗产传统工艺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逐步打造惠安雕刻艺术、德化陶瓷、安溪藤铁、永春香路等特色区域。,这将推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并创造巨大的工业价值。目前,全市有工艺品企业6000多家,员工40多万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383家,销售产值1021.77亿元。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永春香料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0亿元增长到今天的74亿元,拥有近300家香料生产企业、53家大型企业和3万多名员工。国内市场销售覆盖率超过80%,东南亚市场份额超过30%。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大会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规模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发展进一步丰富,新业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成长。非遗产业的规模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非遗留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走出“深闺”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可以为世界所知,推广是必不可少的."迈迈蒂艾明·阿巴贝奇说,他的家族几代人都在从事乐器的生产,而这种生产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出了“闺阁”,进入市场,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流动入口,互联网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将带动1000亿元的市场。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为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英吉沙县相关部门制定了旅游线路,通过杏花节、杏园农家乐、非物质文化产品展示等方式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在观光、体验、休闲中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身着华丽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们跳起了欢快的鼓乐,这就是著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是新疆旅游的名片,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木卡姆已成为景区的流行元素之一。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非遗产街区和现场表演,非遗产将“活”起来,市场将“火”起来。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也有很大潜力。江西省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依托丰富独特的陶瓷文物和手工陶瓷工艺生产体系,建立了国内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形成集“吃、住、行、学、购、娱”为一体的一站式研究服务,接待数万名研究游客。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在知识产权设计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制作者正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双重创新”的整合发展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动力。福州维美客文创聚落以文创ip项目为方向,开发农民画、漆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合同授权和再创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大众消费品,移植到日常生活中。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通过继承发展

“将非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是破解非遗产保护发展的最佳途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在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文化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非遗传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据了解,中国非常重视非遗传性遗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强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规划。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目前,新疆有三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7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37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个市县也建立了自己的目录系统,共有近3000个条目。这是由于新疆重视发展非遗传遗传。早在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非遗产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继承人,但大多数继承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普遍缺乏盈利模式和有效渠道。由于文化素质问题,仍然缺乏创新思维,不可能在非遗产中注入时尚和新技术等元素。”据相关人士介绍,我国非遗产业化仍存在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当务之急是激发创造力,促进非遗传遗传与市场开发的结合。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此外,一些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也可能形成“蜂群”,追逐产业化的浪潮。因此,从保护的最终目标出发,我们绝不能牺牲传统技能及其文化内涵来换取所谓的工业化。(吴玉思)

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编辑:张静文

标题:让非遗产业“活”起来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