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1字,读完约4分钟

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委员会欧村有一座林家老宅“双桂第”。 青岛新闻网发(周淑怡拍摄)

青岛新闻网海口3月8日电(王永刚)椰林深处,曲径通幽,灰瓦白壁,雕梁画楼。 在两天的行程中,“南洋文化之旅感受到了文昌的魅力”的大媒体采风活动访问了王兆松的故居、松的大屋、吴家的老宅、林家的大院等华侨的故居。

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华侨故居,维护华侨当年的乡愁,更好地继承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华侨子孙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为此而努力。

一直在为保护华侨的子孙而努力

王兆松是马来西亚琼侨回的着名华侨之一。

王兆松故居位于文昌市文町义门村,占地846平方米,至今已有数十人春秋。 旧居的门外,草木葱郁,繁花似锦。 故居中,门墙砖颜色依然鲜艳,房子坐西北走向东南,呈中西合璧式风貌,硬山顶、三进式格局,是文昌市留存较好的华侨大型民居。

王兆松1875年出生于贫困渔民家庭,幼年在南洋谋生,经过艰苦的经历,后来成为约翰籍华侨中有名的公司家、华侨。 成名后,王兆松一直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充满热情,为建设医院和学校捐赠资金,为维护家乡的道路出资。

王兆松的侄孙王禄理是故居的管理员,目前在海口经营王兆松有限企业,以服装生意为先。 据他介绍,目前王兆松子孙130多人,扩展到20多个国家。 据王兆松有限企业介绍,王兆松子孙连续10余年向社会捐赠200多万元,涵盖教育支持、社会救助等行业。 海口胜沙步行街、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有“王兆松楼”。

“我们子孙以前曾传达要继承祖先爱国爱乡的精神,通过王兆松有限企业的这个平台积极参与和帮助了捐赠助学”。 这几年,王禄理往返于海口和文昌两个地方,一是向人们介绍华侨王兆松的事迹。 二是故居也需要维修。

在他看来,这个怀着赤子情怀的百年老房子,是王室几代爱国爱乡的见证。

和王禄理心情相同的吴清海,是敷前镇美宝村吴家老宅的守护者之一。

吴家老宅占地800多平方米,宅邸是泰国华侨吴干芬返乡建造的,至今已有101年历史,南洋风格特色突出。

吴清海今年40多岁,现在在三亚打工。 吴清海小时候经常听外婆曾祖父说:吴干芬16岁坐帆船下南洋,在泰国艰苦奋斗13年开了两间客厅,赚了钱后让村里的人去南洋打工。 29岁的时候,他回到美宝村建了这个院子,出钱帮助村民。 39岁早逝。

之后,吴干芬的子孙也积极投入到爱乡义举中,为了美宝村的资金筹措建设了小学。

对在 代打工的吴清海来说,曾祖父的故事可以说是传说。 “他们身上的不怕苦、不怕失败、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值得敬仰。” 吴清海说,他每年过年尽量空整修老房子。 “几年前,威玛逊台风过去,这座老房子只掉了几块瓦! ”。

继承华侨故居期待新的内涵

与王兆松故居和吴家老宅相比,松大屋符住宅现在的处境有点不自然。

文昌市会文镇冠南村委员会欧村的古宅“双桂第”。 青岛新闻网发(周淑怡拍摄)

符住宅是文昌市头苑松木村华侨富商符用铁于110多年前返乡建造的住宅,具有非常明显的南洋建筑风格。

现在的符家已经荒废,屋顶上几乎没有完整的瓦,房子里的墙面斑驳,一点设施已经残缺,只有形状中西合璧的梁、窗和材料考究的砖才能表现出昔日的风采。

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特务理论研究员郝觉新对松树大屋研究多年,据他介绍,这种规模、造型都经过研究的华侨故居在海南非常罕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多年失修,以及老房子的某些部件出现问题的现状,让邓觉新有点担心,他的愿望是能把松树大房子修得像旧了一样。

符住宅在文昌有名的华侨故居中是特例。

位于文昌市敷前町美兰村的林家大院状况要比它好得多,大院里至今仍有人居住。 据71岁的林道芳介绍,房子是曾祖父在越南发达后,运着高质量的木材返乡建造的,至今已结实了120多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华侨故居,如松树大房子、吴家老房子、林家大院等,有几个共同的优势,一个是住在地方相对分散偏僻、深闺的人很难认识。 二是与这些故居关系密切的人,要么外出谋生,要么已经不在里面住,要么已经住在里面的人老了,老房子多年失修成了大问题。

“文昌不仅尊师重教自古流传,而且有浓厚的宗室信仰风气,发掘华侨文化对文昌乃至海南都很有意义。” 邓觉新说。

如何依靠华侨的家乡传承和发扬华侨的爱国爱国爱国·思乡精神? 如何向华侨故居注入新的内涵来保持华侨的乡愁? 海南文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与社会各界一起探索。

标题:“海南文昌华侨故居期待续写新传奇”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