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6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中欧经贸合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在欧洲市场投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350亿欧元,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16亿欧元。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可以促进当地就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也让欧洲国家对外国投资的进入感到高兴。然而,有些人对此感到担忧。有人认为大量外资的进入可能是一个不稳定的战略性挑战。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表现出投资保护主义的倾向。例如,德国希望通过法律措施防范中国投资,而法国将加强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外国投资限制。一些欧洲研究机构最近发布了报告,建议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应该在风险管理和市场开放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想用保护措施来避免竞争吗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宇表示,一个有着积极向上精神的国家或地区不应该依靠采取保护性措施来避免竞争,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竞争力上。保护主义只能延缓外资的冲击,从长远来看,这将进一步削弱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事实上,由于欧洲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它们之间在是否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德国率先收紧了外资审查,扩大了审查范围,并通过了严格控制中国收购的相关法案;法国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加强了限制引进外资的政策,并采取战略性资产保护措施,优先保护自身利益。然而,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一直期待中国投资帮助其摆脱困境;匈牙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备忘录》的国家,也对中国的投资表示欢迎。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对此,北京成金田律师事务所主任、欧盟市场资深律师傅东辉认为,欧盟正在经历一个调整过程,各成员国的外贸政策很难协调好吸收中国投资的差异。中国在欧洲投资的趋势短期内不会逆转。然而,欧盟,尤其是投资接受国,不会坐视巨大的利益流失,更不会与中国发生针锋相对的冲突。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欧盟国家的沟通,采取“因国而异”的方式促进合作。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中国企业应该“两条腿走路”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中,中国资本也开始在世界各国受到限制和质疑。傅东辉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由国有企业主导,将加剧欧盟国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资本是否包含政治含义和安全风险的疑虑。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到欧洲投资。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在谈到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欧盟日益增加的外资限制时,梅新宇说,中国企业应该两条腿走路。根据不同的收购目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你关注企业的R&D技术,就应该开辟新的技术引进渠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如果你看看面向欧洲市场的生产基地,你应该把重点放在减少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壁垒上。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为22.7亿美元。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中国的投资存量还不到德国吸收外资存量的1%,对德国来说根本不是所谓的“威胁”。

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傅东辉认为,中国资本应该是欧洲的机遇,而不是威胁。事实上,欧洲正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它需要投资来扩大就业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收购充满担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KUKA之后,去年德国有很多人呼吁保护当地的高科技产业。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过度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只会使国家经济停滞不前,而合理健全的法律可以更好地平衡贸易市场。应该认识到,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并购投资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市场行为,它给欧洲带来资本、就业机会和进入亚洲市场的渠道,是互利共赢的。此外,中欧经济互补性很强,双向投资潜力巨大。合作共赢仍然是双方经贸发展的大方向。

标题:不自信让欧洲“自相矛盾”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