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3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在艰难的研发过程中,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奖牌大小的带绳子的砂轮,让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当它失败时,这是一个唤醒我的警钟;成功,这是一枚无名的勋章。”
科技创新和为国家服务的技术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利。如果一线行业的工人能坚守岗位,追求卓越,努力工作,他们就能帮助工程师开发复杂的核心部件,实现为国家服务的梦想。
一微米有多薄?它大约是一粒灰尘和一根头发直径的1/60。
一微米有多重要?在过去,即使我们生产了一个小的容易拉的戒指,我们也不得不被外国垄断技术“卡住”。
熟练工人陈亮擅长将模具的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间。站在“一微米阶段”,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22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说:“能够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是我们工业工人的最高荣誉!”
再仔细一点,你就能更接近1微米的精度
陈亮,1984年出生,江苏宿迁人。从江苏信息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无锡微研公司当学徒。他最初的梦想是走出农村,留在苏南,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起初,为了熟悉各种工序,他翻遍、铣遍、刨遍、磨遍和线切割,最后选择了铣车间。这是模具加工中第一个也是最复杂的工序。铁屑溅到手上烫伤手是很常见的。
这种又黑又重的工作这个年轻人已经做了五年了。他不仅用心思考各种设备的特点,还主动加班向师傅学习技术。他晚上努力阅读外部数控铣削的书籍。该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陈亮并不经常去玩。有一次,公司组织了一次休假,但他一个人呆着,开着机器,在每个人都不在的时候独自练习。下班后,为了学习数控技术,他急切地学习编程...
一个磨坊主,一个学徒,通常在三年后开始,他在一年半后开始。
在公司里,粗加工车间在走廊的尽头,精加工车间在走廊的尽头。大部分时间,陈亮站在精整车间的窗户前,看着里面,心里痒痒的:如果我能来这里加工就好了!他对自己说:“这短短的300米的走廊,如果你努力工作,是一步之遥,如果你不努力工作,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干粗加工的第五年,该公司收到了一份电视机定位销的订单,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以前,国内企业大多使用传统工具进行加工,精度只能达到4微米,不能满足产品精度要求。当公司成立研究小组时,努力学习、刻苦实践的陈亮被调到加工中心小组试用。
他仔细观察老师们的做法,并查阅数据来模拟编程。刀具和精密砂轮的特性早已众所周知。通过“移植过程”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铣削和磨削的双重功能,提高精度。
想法是有的,但问题也来了。这个砂轮怎么能安装在加工中心的机床上?安装后,如何解决数万转砂轮的高速旋转动平衡问题?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有必要进行类比处理,仔细观察,不断总结,找到最佳的测量方法,以保证高精度。
在艰难的研发过程中,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奖牌大小的带绳子的砂轮,让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当它失败时,这是一个唤醒我的警钟;成功,这是一枚无名的奖章”。陈亮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工作规则:小心一点,接近1微米的精度!在不断的尝试中,精度终于提高到了一微米。
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
成为“一微米大师”后,陈亮发现自己的舞台可以更大,梦想可以更远,并逐渐认识到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的原因——它是工业生产的基本工艺装备,直接影响着制造水平。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精密模具制造受制于人。拿一个小的易拉环,它太松,容易折断,太紧,不方便打开。秘密在于嵌入的线条标记,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这需要极高精度的核心部件。多年来,国外一直实行技术封锁和设备垄断,而我国无法制造划线刀等关键模具,只能高价进口。
当时只有一个易拉环模的样品,没有图纸,不知道加工工艺。陈亮利用海外机会反复搜索信息和研究产品。划线刀的刀刃很小,肉眼看不清楚。当进行检查时,会发现各种缺陷,但问题是未知的。陈亮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在机床上安装了高功率显微镜,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和监控,并成功制造出高精度、高质量的刻线刀具。
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国产易拉环凹凸模并不逊色,但划线刀的价格仅为进口的1/3。“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这一突破增强了他的信心。
2014年,清华大学来到这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担国家863重点工程。原来,大学承担的高端柴油机高精度微喷孔加工设备项目是突破“瓶颈”技术的重大国家自主创新项目。在实验室成功研发和专利申请后,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工业生产被推迟。
R&D小组开始调查,很快确定问题出在喷嘴倒锥孔机床主轴机构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上。核心部件是高精度薄壁部件,只有十几张纸厚,容易变形,但精度要求1到3微米,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高的精度不仅能使喷油更准确,产品性能更稳定,而且能使雾化更均匀,燃烧更充分,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陈亮介绍说,在加工过程中,他们严格控制周围环境和实验条件,将薄壁零件的径向应力变为垂直应力,从而减少了微变形。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团队实现了设备主轴的技术创新,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微喷孔加工设备取代进口奠定了基础。该设备荣获2016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作为技术的延伸,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国内大型飞机发动机叶片薄膜孔的高端电气加工设备。
“在这个大时代,技术工人应该做大事。”
当获得成功时,清华大学分校的一位老教授紧紧地握着的手说:“陈师傅,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工人,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有你,许多理想和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和实验室里,但很难转化为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产品。”
随着“陈师傅”的一声,陈亮热泪盈眶:“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如果我们的一线工业工人能够坚守岗位,追求卓越和精致,他们还可以帮助工程师开发复杂的核心部件,从而实现为国家服务的梦想。"
在陈亮看来,杰出的技术只能称为“工人”,而“传承和帮助他人”只能称为“工匠”。只有将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并与团队分享经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这就是工匠精神。
“如今,大多数年轻工人精通计算机,善用软件,并有很强的接受技术学习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加强的是坚持和毅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练习一些真正的功夫。”陈亮在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90后和90后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最急需和最核心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制造业更好更快发展。
自2005年以来,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培养了3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和年轻后备人才;近年来,该团队获得了22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在企业中,他积极开展指导和结对活动,并参加“技能冠军竞赛”培训新人;他的工作室经常举行工匠精神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企业系列活动,讲解加工经验,解决关键问题,技能和知识;他的母校江苏信息技术学院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并邀请他参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工匠之家”的建设。
从学徒到省级技能大师,从年轻的农民工到中国最漂亮的工人和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亮坦言,这是“时代创造的英雄”,技能工人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行业有专家,而且这个行业获得了一等奖。在这个大时代,技术工人应该有很大的成就。”猫说。(何聪耀青雪)
人民日报(2019年8月25日05版)
(原名:学徒成为“技能大师”(青年))
编者:纪爱玲
标题:学徒工成为“技能大师”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kj/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