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1字,读完约2分钟

夏收夏播刚刚结束,刚刚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徐梦阳就进入了安徽省苏州市墉桥实验站,成为了100亩土地的“主人”。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津巴布韦,去年毕业的刘光超已经熟悉了集约农业生产模式:每天早上,30多名工人被分配生产任务,他开着车在一万多亩土地上转悠。

“青年农场主”从高校走向田野

徐梦阳和刘光超都是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民”班的学生。他们肩负着母校为中国农业未来培养人才的热情和希望。

三方合作解决“农业问题”

"在未来的中国,谁来种田,怎样种田?"一户一农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的推进面临着高素质农业人才的严重短缺。

有识之士的“农业问题”以“农业”的名义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著名茶学专家万对安徽农业大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政策研究。以种植业为主营业务的泉银高科技董事长张勤也开始从优良品种和良好法律难以推广的企业角度思考农业人才的培养。

“青年农场主”从高校走向田野

一个机会催生了合作。2012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泉银高科技和安徽省团委同意共同探索利用各自优势培养青年人才的模式——开设“青年农民”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懂生产、懂管理的农业人才。

“青年农场主”从高校走向田野

因此,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培养人才的成长“路线图”:选择基础扎实、热爱农业的学生,采用“211+分段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学年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最后一学年进行综合培训。毕业后,他们将在“三方”的支持下进行为期两年的创业孵化,然后走上创业之路。

“青年农场主”从高校走向田野

编者:耿培

标题:“青年农场主”从高校走向田野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