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7字,读完约2分钟

上海市重庆南路205弄方畹仪54号,是邹韬奋的故居。

在方畹仪的入口处,有沈钧儒题写的五个庄严的金字——“陶芬纪念馆”。方内54号是一栋新的三层小街建筑,邹韬奋在1930年至1936年的六年时间里住在这里。现在,纪念馆正在修复,预计将于2019年4月底完工。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自1958年正式开放以来,这样的修缮已经进行了四次。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地修复旧的原样,以此来打磨出版社和出版商心中的灯塔。“陶芬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是新闻出版界的一面旗帜。”陶芬纪念馆副馆长赵树雷对此深有感触。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邹韬奋夫人沈粹缜而布置的,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韬奋家族的原貌。一楼的客厅被沙发包围着,中间有一张小圆桌,旁边有四把扶手椅。墙上有陶芬母亲的照片和沈粹缜的刺绣书法和装饰画。二楼的卧室简单而温馨,挂着几张家庭生活照片。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这六年也是陶芬事业和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使《生活周刊》成为一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出版物。他与生活书店的同事们一起,勇敢地冲破国民党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围剿”,高呼民族解放,鼓舞青年,成为抗日救国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故居不到7平方米的阁楼是陶芬的工作室。一张桌子和三个书架占据了整个房间。邹韬奋正坐在这间屋子里,他为自己不眠之夜买了仙印。在他的鼓舞下,无数年轻读者走上了革命道路。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隔壁53号是文物陈列室,介绍陶芬的思想发展、革命事业和战斗历程。展品包括邹韬奋最后一本书《苦难的余孽》的手稿、他生前使用的笔、眼镜和印章、他编辑的报刊和各种版本的作品等。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自开放以来,陶芬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故居在内的纪念馆也是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三级博物馆。

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许多老三胞胎回到这里回忆过去。"陶芬纪念馆馆长汪告诉记者:“这个展厅很小,但每年能接待大约3万名参观者。”

《人民日报》(2019年4月16日,第16版)

标题:传承毫不褪色的韬奋精神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