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郑州8月5日电(记者刘高阳)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祁县南四井西部山区,那里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和草地。很难想象几年前,它曾经是一个露天的废弃矿井。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近年来,河南省祁县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促进了露天矿山的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断头山”绿草如茵,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在祁县,人们简单地描述一下曾经繁荣的采矿业。太行山岩石硫化物含量低,强度高,适合建筑石材。截至2012年,祁县已有40多家露天矿山企业。

一辆接一辆的卡车,砾石骨料被运走了,山丘消失了,山脉变成了坑洞。钱包鼓鼓的,但生态账户欠得越来越多。在煤矿集中的乡镇,村民们告诉记者,在采矿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不敢开窗,“吃饭的时候捂碗,睡觉的时候捂脸,每年都吃一块预制木板。”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采矿改变了地形和地貌,这很容易造成崩塌、滑坡等。矿山被废弃,地质风险更大。”祁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表示,只有通过及时的生态恢复,才能避免更大的灾害。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围绕“修山”的一系列行动立即开始了。按照“山前、浅山、深山”的格局,自2018年以来,祁县规划实施了“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的景观、林、地、草工程,总投资5.11亿元,处理面积约1万亩。目前,累计投资约3亿元。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目前,祁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已取得初步成效。在露天矿山修复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原来的矿山已经用矿渣和土壤进行了修复,并在岩石下修建了挡土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在山坡上,用可降解材料搭建的“鱼鳞坑”照料着人工种植的侧柏和白皮松幼苗,它们现在已经长满了绿色。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在缺水的祁县,创造良好的养护条件是森林生存的前提。“要种树,我们必须先修路。目前,我们的主要治理点已经通过了道路,以确保水源和人员能够上山维持幼苗。”祁县龙泉沟煤矿治理点负责人杨宽才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告诉记者,几年前修复的植被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在生态恢复的同时,祁县露天矿业综合管理已初具规模。目前,祁县已有40多家露天矿山企业优化重组为两座年产1000万吨的绿色矿山,一个集砂石骨料、干粉砂浆、机制砂、混凝土、建筑组装构件等建材加工环节于一体的工业园区将于2022年底投产。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位于祁县天沟矿区的恒源矿业生产区,山风习习,但记者看不到灰尘。所有车间均采用封闭式全负压吸尘,生产线自动控制,工人可在监控室操作生产。

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我们都在采矿的同时修理和建造绿色矿山."恒源矿业砂石骨料厂厂长韩立涛表示,目前他们的开采方法是先完成一级开采,在底部留出一个平台向外,在平台上回填土壤,种植绿色植物,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粉将全部回收再利用,所有的原料都将“吃干榨净”。

标题:从“挖山”到“种山”:河南淇县“修山”记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