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19字,读完约8分钟

明确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协同增效的治理结构。我国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属于不同的部门,应由“互相争斗”转变为综合集成,形成协同效应;从原来的“每一个铁路警察管理一个部门”到整个产业链管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部门职责,加强整合协调,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无废弃物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要以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促进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断推进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削减和化学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建设“无垃圾城市”意义重大,是深化城市垃圾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无废物城市”是一种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浪费。一个“没有垃圾的城市”不是一个没有垃圾的城市,而是看不到垃圾随意堆积。居民知道他们自己的垃圾去了哪里,所以他们不会对垃圾感到不舒服。专业人员可以跟踪或评估废物流。另一方面,垃圾对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并不明显。换句话说,“无废弃物城市”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中国崇尚经济文化,长期以来确立了资源综合利用战略,开展了不同类别的试点项目,建立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等。,这是建设“无废物城市”的基础。换句话说,建设“无垃圾城市”不是从零开始的。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增强,产生了大量的城乡垃圾,伴随快递等新形式出现的固体垃圾的增长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产生100亿吨固体废物,历史总存储量高达600亿吨至700亿吨。回收、分类和资源利用不充分,无害化处理不及时。一些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这与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去甚远。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这与中国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是“大生产、大消费、大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必然结果。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居住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实现源头减排,关注环境问题,完善循环系统,建设产业集群

新时期推进“无废城”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加强整合,并与生态文明试点、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和智慧城市试点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在我看来,“无垃圾城市”的建设可以抽象为:减少源头、循环利用网络、有序运输、物尽其用、无害化处置、良好管理、动手实践、美丽城乡。这就要求建立城市垃圾和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网络和运输系统,使闲置物品得到合理的转移和利用,并通过焚烧减少填埋量,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有机统一。公众应积极参与,并在日常生活中实施,通过建设“无垃圾城市”实现人与垃圾的和谐共处。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源头减少。从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生活方式开始。推进绿色设计,提高产品拆卸和回收水平,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施绿色开采,减少尾矿等开采固体废物的生产和储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固体废物量少、回收率高、处理处置适宜的生产模式。政府率先树立榜样,推动公共机构使用节能节水办公用品,推动无纸化办公,创建节约型机构。在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倡导“光盘行动”,并将其作为节约食品的指标纳入“无公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发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和绿色产品,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关注环境问题。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解决“无垃圾城市”建设中影响居民生活的塑料垃圾、快递垃圾等突出问题。塑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大量的浪费。应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完全禁止生产和销售不能回收的塑料制品。加快绿色包装在快递行业的应用,确保商品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探索和推广无包装商店,让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回收是先决条件。采取必要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使其走上匹配与合作的发展道路;多部门联合执法,清理和淘汰非标准回收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将其作为信用和各项活动的评价依据;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可再生资源提供信息传递和共享渠道。以综合利用为导向,建立和利用逆向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智能化水平。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市场价值低的可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确保废旧电池、废旧轮胎、废旧塑料等价值低的废旧物资得到回收,并特别关注对环境有害的低价值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集中处理。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促进闲置产品的回收利用。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仍有使用价值甚至从未使用过,如居民家中的服装、儿童玩具和健身器材等。许多网站也开展了可再生资源回收和信息服务。据估计,闲置产品回收的市场规模超过一万亿元。闲置产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盘活存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产品生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从根本上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建设产业集群。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产业联系起来,形成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新能源汽车燃料-有机肥等多联产网络,形成循环链和产业集群。应加强对已建园区的管理,促进“无垃圾城市”的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企业应重视中国闲置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和风能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按照法律法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实时发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并将自动监控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连接,确保达标排放。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完善制度安排,形成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金融资金整合。建立有利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无垃圾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同时减少肥料补贴;优先使用以散装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使用制度;依托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平台、行业孵化器和标准实验室,构建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和风险评估等支撑体系。建立绿色基金,实行收费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无公害城市”;改善投融资环境,形成有利于建设“无公害城市”的商业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试点城市要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规模,确保“无垃圾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实施属地管理。明确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协同增效的治理结构。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分属不同部门,如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管理的农业废物、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矿山、生态和环境部管理的工业危险废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要从“互相争斗”转变为综合集成,形成协同效应;从原来的“每一个铁路警察管理一个部门”到整个产业链管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部门职责,加强整合协调,环保、发展改革、商务、房建、税务等部门分担相应责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改善体制安排。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转移和倾倒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明确固体废物相关行业源头控制、回收、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过程中相关方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落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监管不力、相关任务未完成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和指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教育培训体系,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对学校、社区、家庭和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加强信息披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变“邻里回避”为“邻里利益”。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提倡使用可回收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物品,引导居民在食物、衣物、住房和出行方面做到简单和适度,以消除浪费。鼓励公众从自己和小事做起,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完就扔掉的不良习惯,自觉参与“光盘行动”,将垃圾分类,让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居民的自觉选择和行动。(边肖:周洪春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编辑:计然

标题:“无废城市”建设要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管理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