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01字,读完约6分钟

年12月3日晚,直升机在“雪龙”号旁边吊起货物运输到中山站。 南极已经进入白天的天气,工作时间将达到12个小时。 经过连续三天的艰难破冰,中国第31届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科学试验船日前渡过普里兹湾,到达中山站外陆缘冰层地带。 一些队员已经乘直升机到达中山站,与第30届中山站越冬队员顺利担任“会师”。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白阳摄)

中国日报网于1月12日启动了整合中国的南极科学调查事业。 1980年1月12日,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在南极探险与开发的历史上隆重写下了“中国”的名字。 1984年11月,中国首次派遣国家南极考察队,1985年2月,在乔治王岛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 1998年11月,中国第一支东南极考察队开始征兵,次年2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设了中国第二大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 2009年1月,中国第25届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顶a地区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昆仑站。 昆仑站现在是夏季科学调查所。 年2月,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建设,主要在南极夏季被采用。 到年1月,中国已经组织了30次南极科学考察,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经抵达南极维多利亚地难言岛,全面开展维多利亚地基础测绘等事业,为中国在南极地区建设第五个科学考察站做好前期准备。

从1980年1月12日开始,中国南极科考到去年1月12日为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35年。 难忘的历史节点联结着中国人,在这“天涯海角和冷酷仙境”中探索未知的足迹。

1980年1月,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登陆南极大陆,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开始。 此后,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迅速。

1983年6月,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为保障和促进南极和平利用、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而签订的国际条约,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苏联、英国、美国、南非为1959年 1961年6月23日生效,无限期更有效。

1984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向阳红10号”的船头驶向南极。 12月31日,南极观测队登上乔治王岛,为长城站举行奠基仪式,在第一面五星红旗上插上南极。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年都派遣调查小组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1985年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矗立在南极乔治敦岛,结束了中国在南极未考察站的历史。

1989年2月,中国在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建设了中山站。 此后,中山站经过多次改造扩建,成为我国南极重要的科研和物流支撑基地。 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多年的科学考察站。

1997年,中国拉开了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序幕。 1998年,中国首次开展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首次从该地区带回陨石样本。

2002年,我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我国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上成功钻探,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5年1月,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发现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2009年1月,中国第25届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顶a地区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昆仑站。 昆仑站现在是夏季科学调查所。

年2月,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建设,主要在南极夏季被采用。 另外,中国还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建南极多年的科学考察站。

年1月,中国第31届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东经163°46.0’、南纬74°54.7’的罗斯海首次发现新锚地,“雪龙”号在南极海域增加了“新家”。 今后,我国很难在洛杉矶海岸的维多利亚地新建第五个科学考察站。 不能说中国第31届南极科考队员正在做岛屿建设前的准备。

中国南极科学考试的跨国合作

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大大访问澳大利亚期间,中澳签署了南极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誓言将加深在南极科学考试中的合作。 在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途中,“雪龙号”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停靠补给。 在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双方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签署的备忘录,设立联合委员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监督双方的合作。 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也表示将建立与南极的环境、政治、科学、业务合作比较机制。 此外,根据合作备忘录,将为政界和学术界的南极事务交流建立平台,澳大利亚也将成为与南极的联系之路。

对比中国南极科考的跨国合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际处处长陈丹红做了介绍。 从多边合作方面来说,中国基本上与所有南极考察国进行了合作。 南极条约协商委员会现有50个国家,另外还有南极国际组织,通过这些机制,大家共同推进南极管理和科学研究安排等多方面的合作。

从双边合作方面来说,中国和第一南极考察国,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平台都在合作。 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日本、智利、秘鲁、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 另外,在多边国际会议、国际组织中,交流与合作也非常多。

此外,中国还成立了亚洲极地科学论坛等区域性组织。 中国、韩国、日本是发起国,各国交流新闻、共享资源和数据,每年通过一两次会议,开展实质性合作。 应该说,无论是双边、区域、多边平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都比较活跃,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阅读:中国南极科考35周年纪念摄影师写实冰雪大陆

(编辑:刘梦阳)

标题:“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国南极科考35周年大事记”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