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5字,读完约7分钟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中。 “端”字有“初期”的意思。 这是因为“端五”是农历的初五。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着“初五是五月二五,也有按‘端’字的转音”。 原则上中国的端午习俗相似,但各地也略有不同。 看看各大名家笔下端午的样子吧!

古人写的端午节

“虎符缠在手臂上,佳节和端午。 门前是艾蒲青翠,天空是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酒载木桶、俎。 龙舟过江,声援,吊江诵君赋”(苏轼《六法令天中节》)——写下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俗文化。

中国古籍对各地端午节也有很多记载,例如东汉对应《风俗通》。 “下午的日子,用五彩线拴着手臂,躲避鬼和兵,不生病:是一条长长的生命线,一个军队介绍。 ”。 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端午、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避疫。 ”。 清富察敦祢《燕京岁时记》:“端午那天开始,取下雄黄合酒洒出来,涂在小儿衣领和鼻子耳朵之间,避开毒物。”

古人画笔下的端午节

原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 《荆楚岁时记》说:“5月5日竞渡,为屈原扔汨罗之日,人必伤其死,以舟型救其。” 每年端午节,滇地相继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原,逐渐发展成为民间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图中有3艘龙舟在河边竞争,中间的龙舟装饰得很华丽,舟上有亭,亭内有很多人在观看比赛。 前后的船彩旗飘扬,锣鼓响彻云霄,船上的参赛选手随着鼓声的节奏指引,拼命划桨。 溪流两旁,林雯昏昏沉沉,护卫仪仗队游行期间。 观看比赛的人们,站着坐着欢呼,场面非常热闹。 远处群山连绵,云笼罩在雾中,脚下的古刹隐藏在丛林中,给人以宁静之美。 中线像游丝一样纤细柔软,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华丽,端午龙舟竞渡,观众真实地展现了如云的场景。

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

从宋至清,比较有名的画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的《龙舟图》、前人王振鹏的《龙舟竞渡图》等。 其中也有精品。 它也是作为丝绸制品制作的。 例如,清代有“龙舟竞渡绢轴”。 清代的瓷器中也可以看到龙舟竞渡的场面。

齐白石喜欢画粽子和盐蛋。 1954年他制作的“粽子”中,深褐色,用大笔画一个三角形,明显是熟粽子,用深墨系粽子的绳草、粽子或凋谢等,充满变化。 为了增加画面的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了两个断了的盐蛋,红磡色的蛋黄满地闪耀。

现代作家写的端午节

汪曾祺:冒着黄色的烟吃“十二红”

喝雄黄酒。 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国王的字,这在很多地方。 不知道某风俗是否在其他地方:发出黄色的烟。 黄烟子是北方麻雷子一样大小的炮战,只是里面装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火不响,只是冒黄烟,暂时经常冒。 说把点燃的黄色烟丢在柜子下面,可以熏五毒。 孩子抽黄色的烟,经常把头靠在木板墙上写虎字。 因为写黄烟虎字笔画断不了,我们这里的孩子们可以写草书“一笔虎”。

另一个习俗是端午节午饭吃“十二红”,是十二道红色菜。 十二红里面只记得炒菜、油爆虾、咸鸭蛋,剩下的记不住,不算。 十二红可能只是个名目,但未必真的能变成十二种。 但是,午饭的菜都是红色的。 这不是我记错了。 还有苋菜、虾、鸭蛋,一定有。

——摘自汪曾祺《端午鸭蛋》

沈从文:追赶湘西的龙舟和鸭子

端午节那天,当地的妇女、孩子,不穿新衣服,额头的角上沾着雄黄的酒画了国王的字。 任何人到了这一天都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左右,全茶洞窟的人吃了午饭。 吃过饭后,在市内家中的人,关上门,全家出城到河里划船。 在河边有熟人的人,可以站在河边的吊床入口旁边看。 否则,你可以站在海关入口和各个码头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为起点,以海关前为终点,进行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警、有当地身份的人们,必须在海关前参观。 划船分别在几天前就做好了准备,分组,分别挑选身体结实手脚聪明的年轻人,在潭中练习进退。

赛船后,城市戍军长官为了和人民愉快地度过这个节日,派遣士兵将30只绿颈长鸭,脖子上绑着红布警察,放入河里,善于冲水的军民等,自由自在 不管谁抓鸭子,谁都会成为这只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改变了新花样,水面各处都有鸭子,而且各地都有人追鸭子。

——沈从文《边城》


梁实秋:端午节叫“粽子节”很亲切

沿街卖的“粽子”,小而干净,有放枣的,也有不放枣的,摆在盘子里很可爱。

今天是几号? 我妈妈的子曰,今天是五月节,门上应该插一点艾蒿菖蒲,做个装饰。 我奶奶说。 “今天是端午节。 你应该把钟馗抓到鬼图里,吊在墙上,给孩子脸上涂雄黄酒,驱邪。 ”。 我的孩子一个人说。 “我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我说应该吃粽子! ”参考大众的意见,我觉得今天被称为粽子节比较亲切。

摘自梁实秋《雅舍谈吃食》

苏童:我怀念祖母在我脖子上戴“足粽”

春天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包粽子呢。 沐浴着的大树盆满是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芦苇地剪下来的葱绿粽叶,我家门前的房子后面冰冷清香。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被祖母骂了。 她尽量不把塞满的绿色粽子叶弄乱。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最好包上“小足粽子”,大致看看世界上最好吃的粽子。 祖母把白糯米盛在4片粽子叶子上,窝成小脚的形状,紧紧地包着,系上了红绿的花线。 一只粽子卡在我脖子上,我低头向左看那粽子,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芬芳,沉重。 祖母挎着竹篮走在横七竖八的村子里,在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了粽叶。 我跟着她。 我们站在湖边的黄沙地上看着四周可见的芦苇丛,赤脚过浅滩,进入了最南边的芦苇丛。 祖母喜欢这里的粽子叶。

在漫长的秋天出入祖母留下的旧粽叶下,总是闻到白羊湖芦苇的香味。 春天祖母的季节被这清香淋湿了。 我定在每年的端午节,祖母还会把温暖的手伸向我,在我脖子上系上只用红线系着的“足粽”。 我吊着这个粽子离开家,走在村子里,像白羊湖一带的燕子一样掠过。 历经春天,过了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 祖母的墓在白羊湖边。 坟墓里长着黄色的迎春。 没有草,草还没有长。

摘自 ——苏童《祖母的季节》

丰子恺:端阳忆旧,满是回忆

我小时候,也就是40多年前,我的家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姐姐一月前做了“虎头”,计划这一天给家里和亲戚家的孩子戴上。 染坊店的小僧祁官在端午忙于制造蒲剑:在野塘采集多枚蒲也先,挑选最相似的宝剑叶,系上剑柄,中午与桃叶一起挂在各自的床上。 我妈妈忙着“蚊香”和蜘蛛:去药店买苍术白芷,放在炉子里,发出香味,拿去所有家里熏。 然后,买来多个鸡蛋,在每个顶部打个小孔,放入蜘蛛,用纸封孔,把鸡蛋吸入蚊子烟放入火炉加热。 煮好后打开蛋,取出蜘蛛的尸体,给孩子们吃蛋。 到了中午,又把雄黄的袋子放进大碗绍兴酒里,调整一下,让祁官拿到各个房间的角落里,用嘴吹。 吹过的浓雄黄,戴在手指上,在每扇门上写着国王的字,还用几个手指在每一个孩子的肚脐里捞起。 据说是消毒药的储备。 日后,被蜈蚣等咬过的人,在午睡时将制作的良药取出门内,附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

——摘自丰子恺《端阳忆旧》。

标题:“诗词歌赋里别样的端午节”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