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8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高利贷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去年底整顿的“现金贷款”,还是近期的“常规贷款”,包括之前的“校园裸贷”,高利贷贷款交易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违法行为。“4.14聊城玉环案”、“北京三户高利贷自杀”等骇人听闻的事件背后的原因,都与高利贷有关。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人们习惯于把高利贷的危害和治理问题归结为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范畴。在我看来,法律法规当然需要不断完善,但是从高利贷本身的供求关系和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来看,它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更为密切。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高利贷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关于高利贷的定义和相关解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2015年前,根据最高法院1991年的司法解释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银行和打击高利贷的通知》,个人贷款利率由借款人和贷款人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不含浮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应被定义为高利贷。2015年,最高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条例》明确规定,借款人与贷款人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的24%,贷款人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额利息协议无效。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从上述司法定义和解释来看,24%的年利率上限给了借款人一个“提示”,即借款人可以支付高达24%的利息,即借款人通过其经营活动可以获得不低于24%的回报率!什么行业能实现如此高的回报率?银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很难超过20%,24%的回报率根本不可能。因此,高利率主体通过这一“暗示”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就像近年来的许多p2p平台一样,年化回报率超过20%,但最终还是有很多人付不起跑步的费用。你可以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些主体是恶意的,但这种恶意本身可以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依据”,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司法解释所带来的“暗示”。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我想问为什么一些贷款人愿意相信他们借的钱可以达到或超过24%的回报率,而且他们的资金是安全的;为什么其他借款人知道用异常高的利率还钱是困难的,但他们仍然不得不冒各种风险来借钱?与此同时,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伤害。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难度是增加还是降低?显然,目前向银行借钱比较困难,资金短缺是每个市场经营者的共同感受。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参与高利贷的主体不仅是借款人和贷款人,而且贷款人有各种资金来源,如通过高息储蓄获得的资金,通过正规渠道从银行借入资金再转贷等。,而经常向放高利贷的主体提供资金的动机也是为了获得远高于一般投资收入水平的回报,这就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因素是明显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通过借钱给他人可以获得超过两位数的回报时,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回报却越来越低,资金的流通成为一种“接力棒式”的传导行为,一旦出现违约,就会变成一个被推的多米诺骨牌。在这张照片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而借钱给他人的人最终会被骗走他们的积蓄,而那些借高利贷的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借款人的“瘟神”。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从高利贷的需求方面来看,笔者认为,一个愿意借高利贷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可能根本无力偿还,甚至不愿意主动归还所借的资金。在后期,我害怕高利贷的讨债方式,会有还钱的行为。这一系列行为引起的人们心中的焦虑和恐慌正在成为一种困扰。当债务违约成为普遍问题时,人们的道德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刺穿,这是一个更可怕的问题。

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财务伦理一直是一个很少被提及或重视的问题,但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正义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专项整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利贷问题。试想,如果一个主体能够通过正常的商业手段和渠道获得满意的收入,他为什么还会打“钱生钱”的主意呢?如果你能通过正规渠道得到你需要的钱,并支付合理的利息,为什么还要借你不能还的钱呢?受到高利贷者的威胁、迫害甚至伤害,它不仅触及法律问题,还触及社会氛围的异化。道德有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金融伦理本身应该是金融交易中所有主体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态度。高利贷本身正处于失去伦理和道德的边缘,仅靠法律是无法解决的。

标题:浅析高利贷背后的伦理问题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