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5字,读完约8分钟

新华社哈尔滨6月12日电: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黑龙江边境特色村建设在振兴之路上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关、王建

赫哲族撒了数千张网,船上满是鱼...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乌苏里船歌,使人们熟悉了生活在边境地区的赫哲族。

从北极的漠河到东极的富源,从黑龙江、乌苏里江到兴凯湖,在黑龙江省绵延约3000公里的边境线上,以赫哲族为代表的特色村落正在不断复兴。在历史性变革中悄然转身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以奋斗的姿态,唱响了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准确把握”的特点刺激了人们的口袋

凌晨两点半,很多人还在睡觉。63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氏珠,在第一缕晨光的照耀下,按时航行,撒网捕鱼,开始了新的一天。

尤世柱坚持这个习惯几十年了,但它的内涵已经不同了。

“在过去,捕鱼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打仗;现在钓鱼是休闲、享受和精神寄托。”游士珠乘船时向远处望去。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以渔猎为主。尤世柱住在通江市京口街赫哲族乡,这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

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引导赫哲族改变生产方式。村民逐渐涉足具有民族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

从2011年到2013年,游世柱先后买了两艘游艇,成为村里第一个做游艇生意的人。今天,俞时柱的渔船和游船已经更新了三代;他还创办了水上客运公司;河边开的“赫哲族”餐厅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依托边陲河流的风光和特色资源,许多边陲村落的产业已经从一个转变为二、三个。

传统的餐桌菜肴也转变成了方便的小吃。东宁北鱼任梁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将一些黑木耳加工成麻、辣、咸、香等多种风味的小食品,其价值翻了三四倍。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东宁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黑木耳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利用边境优势向俄罗斯等地出口黑木耳,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居黑龙江县(市)首位。

在中国最北的村落北极村,靠伐木为生的林农们,在停止伐木后,凭借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寻求转型,成为“寻北游”。

“一个能同时接待20个人的寄宿家庭一年能赚近20万元。”北集村村民李西江说,村里有700多户人家,171户人家有寄宿家庭。

农村振兴和工业繁荣是关键。边境村落密切关注自身特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与俄罗斯合作等产业,边境人口的口袋也一步步鼓起来。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截至2017年底,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增长近70%,少数民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其中赫哲族是增长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请回来”人才,并开辟新的方式来振兴他们

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东北边境地区。一位边境县的干部说:“过去有100个大学生被录取,回来2个就好了。”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必须突破人才瓶颈。一些既有农村生活背景又有市场开发能力的人为农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

密山市白玉湾镇位于兴凯湖。这里偏远,交通不便,所以种植普通水稻没有竞争力。对于有着丰富营销经验的“80后”曹志静来说,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巨大的潜力,这为三次产业融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2017年,曹志敬注册成立了黑龙江湖润万田农业有限公司,当年他带领农民种植了3000亩优质水稻。

"虽然产量较低,但价格比普通大米高1/5 . "曹志静说,许多农民意识到,他们可以增加收入,变得富有,而不依赖于产量和质量。

除了企业家,一些大学毕业生也成为返乡创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在绥滨县任重镇的常发村,刘启新回到了村子,成为了真菌产业的领导者。

大学毕业的何基伟在任重镇建边村做了一名电子商务商人。去年,他帮助该村销售了近70万元的农产品(00061,医药股)。

“保留”民俗,传承农村文明

黑龙江省边境18个县市中,有156个少数民族村寨和30个少数民族村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已经成为许多村庄活跃经济的新引擎。

为了赶上周末,十多名来自北京的师生来到黑河市爱辉区国家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该教育基地位于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风格独特的特色村落和民间表演是这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进入新生村,好客的鄂伦春族人民唱起了民歌。在鄂伦春族的婚宴上,游客与热情的表演者互动。

今年是鄂伦春族定居65周年。72岁的葛常运在童年时和成年人一起在山里打猎后出生。他一直住在“措罗子”,然后在7岁的时候下山去住在国家建造的新房子里。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谈到最近的变化,老人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鄂伦春族歌曲,他的脸陶醉了。

"传承文化是鄂伦春族农村振兴的灵魂."塔河县鄂伦春族研究员关小云说。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民间儿童玩具。哈尼卡的继承人朱月华和几个学徒围坐在圆桌旁,一边切长袍、马甲和夹克,一边聊天。不一会儿,几个生动的哈尼卡完成了。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朱月华,达斡尔族,常年居住在黑河市何坤达斡尔族满族乡何坤村。她生活中的许多乐趣都与达斡尔族的传统活动有关。

“这里每年都有少数民族运动会和Kumule节,中间还有一个美食节,吸引了很多游客。”朱月华说道。

“紧跟”青山推进绿色发展

几天前,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富源迎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几个渔民抓到了一只重达1028公斤的鲳鱼。

“能钓到这么大的鱼,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当地一位老渔夫说。

这种鲳鱼并没有成为“中国餐”,而是被渔政部门“特别保护”,继续人工养殖,这不仅保证了渔民的收入,也保护了这种“水中活化石”。

从富源出发,沿乌苏里江逆流而上,直接进入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1365平方公里,超过了饶河县的整个面积。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很好,黑蜂产业也很有名。这只小黑蜂成了饶河县饶河镇养蜂人李宝山的“摇钱树”,改变了一家四口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故事是关于沿着长江继续向南“实现”绿色发展的。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护林市发展绿色有机水稻30万亩,一些优质水稻以每斤几十元的价格出售。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密山市位于乌苏里江上游。从去年开始,密山市胜利村党支部书记段俊义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河长”,一个新的工作——疏浚。

"过去六个月疏浚一次,现在每月清理一次."他说责任明确,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强。

为了解决秸秆处理问题,防止空气污染,一个预算投资245万元的扶贫项目和秸秆压块处理已落到胜利村。

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消化秸秆8000多吨,解决村内2万多亩土地的秸秆问题,增加村集体收入段君毅说道。

负氧离子含量高,冲洗肺部;有许多绿色有机食物可以养胃。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边疆农村健康养老的金字招牌。

“筑起坚固的堡垒”引领边境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和干部都在困难和困难面前。

许多农民不想做一些适合在农村致富的项目,但他们害怕做,因为他们担心风险。在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这种担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领导工作的是村干部。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村里最早的菌类是三个党员."辽源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说,在看到木耳的效益远远优于大豆后,木耳种植越来越多。现在村子里有441户人家,其中五分之一以上种植真菌。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王景全还带领3名党员2人在龙翔福地成立了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动员19人在辽源村成立了党员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大棚栽培食用菌促进农民致富。

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从大豆到木耳,从普通木耳到富硒木耳,从地上种植到棚里挂袋,王静是始作俑者和领导者。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很好,对村庄的带动作用明显。去年,辽源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4107元。

建设坚强堡垒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你走进通江市八岔赫哲族八岔村的联排别墅时,你会经常看到“明星党员”的标志。

“这一刻提醒党员要做群众的表率,党员必须像党员一样。”八岔村党支部书记游郭明说。

小船跟着大船,每个人都唱着新时代的船歌。在振兴农村的道路上,黑龙江边境地区的特色村落正在唱着新时期的乌苏里船歌。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通往振兴之路的黑龙江边境特色乡村建设纪实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