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7字,读完约7分钟

从珠海横琴新区磨刀门水道附近眺望,珠海和澳门尽收眼底。我们的记者于建设

粤港澳分工紧密,优势互补,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三核”城市群,形成了产业分工和职能分工的格局。随着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经济区,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优质生活圈,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珠江流入大海,大海充满蓝色的波浪。拥有6800万常住人口和56500平方公里的广阔世界,其经济总量和增长率可与世界级的海湾地区相媲美...它由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的9个城市组成,位于“广佛峪”、“神湾汇”和“珠江”三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最发达的了,它与香港和澳门有着很深的联系。随着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经济区,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高品质生活圈,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空之间最富想象力的“大海湾地区”

十多年前,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香港人黄静北上深圳从事家居设计。近年来,他在深圳罗湖和南山建立了空设计工作室,并频繁前往深圳、香港、米兰、东京等地,不断将国际顶级设计资源带到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像黄静这样的年轻创作者有数千万之多,他们生活在深圳和香港,甚至广东、香港和澳门。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广莞深城际轨道、深国通、虎门二桥和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他们将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制造商像“城市候鸟”一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机会。在工业基础非常雄厚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相对明确,内部交往日益密切,区域要素的快速流通已成为常态。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市场要素的无障碍流通、发达的市场网络、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强大的沿海产业集群和大型城市群共同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到目前为止,他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了许多优势: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一个享有盛誉的“世界工厂”,正在向先进制造业升级;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输量居世界前列;金融、科技、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制造业“两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三核”的城市群在产业和功能分工上形成了一个秩序,被世界银行报告评为“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续区”;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为国际经济合作对接提供了灵活的制度安排。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数据显示,城市群与沿海产业相结合形成的“湾区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球60%的经济集中在河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离海岸100公里的“海湾地区”。陈鸿宇发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环境下,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这三个世界级的湾区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转变,形成了以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此外,今天,三个世界级的海湾地区是“高等级基础设施交汇的枢纽”、“高等级功能的集群”和“高价值产业链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陈鸿宇认为,与三个世界级的海湾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和“质量导向型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但是,“粤、港、澳三地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腹地广阔,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此外,深圳等城市正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引领创新经济,这无疑是“最具空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的海湾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集成开发释放新的动能

在狮子洋和内伶仃洋交汇的深圳大空港区,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现已进入钢结构主屋盖施工阶段。施工现场像一片钢结构森林,19个标准展厅呈鱼骨状排列,十分壮观。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中国丁松(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认为,建成后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将串连深圳西部海岸线,汇聚商业、金融、贸易、物流等产业要素,成为前海自由贸易区优势延伸、连接东莞滨海新区、连接广东南沙自由贸易区、带动珠江口东岸发展的强大引擎。“由于辖区内土地缺乏,空发展有限,深圳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海湾地区,并重视260公里海岸线的战略性开发和布局,这是深圳探索大海湾地区一体化的经验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市场力量是主导因素,城市和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是过去30年推动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原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表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仍需推进大整合,以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释放更强的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在生产性城市集聚的规模效应下,大湾区企业希望打破现有的制度和制度壁垒,继续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各要素无障碍流通带来的效率和便利,并将交易成本降至最低。松河资本的合伙人张云鹏在从事广深港科技企业孵化工作时表示:“在与业务密切相关的微观活动中,如资格互认、协议执行、金融合作等,一些现有的制度机制形成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和‘玻璃门’,直接阻碍了企业的业务发展,不利于粤港澳成为‘团队冠军’。”这三个地方要打破阻力,实现完全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张思平心目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无国界的社区”。“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就可以形成共识,大胆改革,打破粤港澳大湾区原有的孤立状态,甚至取消边界,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湾区经济社会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一带一路》的新篇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粤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双赢合作模式:港商北上引进资金、技术和国外市场,珠三角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两者优势的结合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促进了香港在全球供应链管理水平上的飞跃。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粤港澳原有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广深港等城市实力迅速崛起,与香港一起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核心”。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在多年的竞争中,广深港形成了一定的错位发展格局:香港在珠江三角洲的对外联系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集中了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南的许多分支机构,深圳聚集了大量民营企业。创新实体的总部。”广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广深港三地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何重建“三核”的双赢合作模式,减少无序竞争和内部资源消耗,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发展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港澳发展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中山大学教授陈广汉说。以香港为例,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更重要的是,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但可以分享内地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更经常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率先发展的试验田。只要香港巩固和提升这些优势,就可以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机遇,推动本地创新和创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陈鸿宇认为,在产业合作方面,深广创新型企业可能需要香港在项目投融资、会计审计、法律仲裁等方面的服务。内地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也可以推动香港相关行业在数码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门户枢纽。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走向“一带一路”,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将在高端服务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寻求“一带一路”的广阔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很多可以提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于坚)

标题:粤港澳大湾区:“三核”融合谋求新作为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