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38字,读完约12分钟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到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两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我们不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世纪的目标,而且要抓住机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世纪的目标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落实新的发展观,建立现代经济制度。推进工业化也是形成经济体系的过程。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时期要形成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实现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转变。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中国要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同步化”等相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推进了快速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上的奇迹。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这个拥有10亿多人口的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在一个又穷又弱的大国的基础上建设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是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首先,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强国的经济驱动力

虽然在传统意义上,工业化一般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变,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化本质上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生突破性变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虽然现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数量比例上长期以服务业为主,但它们仍被视为工业化国家,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可以看作是经济现代化。对现代化的一个普遍解释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即工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本质是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应该先于现代化或者至少与现代化同步实现。因此,中国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强国,就需要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经济强国。因此,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就是说,基本实现工业化将成为未来三年经济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要求。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那么,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是什么,到2020年能基本实现工业化吗?根据工业化理论,我们将工业化分为工业化前、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工业化后期,并利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总增加值比、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等五个指标构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工业化国家不同工业化阶段这五个指标的经验数值范围作为标准值。根据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到201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达到工业化的后半期。这意味着中国非常接近基本实现工业化,而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实现工业化。从正常情况来看,考虑到中国进入新经济常态后经济增长率下降、结构优化和权力转换的特点,中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意味着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迅速推进了以低成本和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近年来,中国呈现出信息整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新型工业化特征。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30多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大幅增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尖端制造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突破,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产值和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短短几十年间,工业化进程从初始阶段被推进到后期阶段,这是人类工业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随着2020年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始,中国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全面实现工业化。根据我们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均gdp、第三产业结构、制造业比重、人口城市化率和非农就业比重等指标来看,2030年后,中国将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各省区来看,大多数省份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此外,根据“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将在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平。基于这些方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工业化的全面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保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许多有远大理想的人在现代想要实现但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伟大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二,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

在承认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相比,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工业化水平不足。由于梯度发展战略,以及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中国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区极不均衡,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梯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东部大部分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是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由于长期的低成本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导致中国产业结构高端化水平不足。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且长期存在,存在大量“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产业价值链中没有足够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关键设备、核心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例如,2015年薯片进口量高达2307亿美元,是原油进口量的1.7倍。在全球2000强企业名单中,美国有14家芯片公司和14家软件公司,中国没有以软件为主业的公司,全球20强集成电路企业中也没有中国公司。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优质实体经济供给不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后期,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脱离现实,走向空虚”的趋势,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从2011年到2016年,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近2个百分点,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上升2.1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达到8.4%,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的历史高点。实体经济增速不仅在下降,整体供给质量也有待提高。虽然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国产产品,但产品档次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质量、个性化、高复杂度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不足,制成品一般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种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无法有效满足城市化带动的消费转型升级,导致实体经济的供需失衡,进而加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失衡。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四,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足。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然中国一直倡导实施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仍无法承受大国如此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约束日益紧张。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选择。绿色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它强调环境保护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许多其他有益于环境的技术从社会和生态条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种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的发展。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三,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需要推进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到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我们不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目标,而且要抓住机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落实新的发展观,建立现代经济制度。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制度就是现代经济制度。现代标准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聚集高层次要素和有效配置要素的制度机制,产业、区域、城乡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经济系统的动态开放,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工业化也是形成经济体系的过程。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时期要形成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实现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转变,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实现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工业化的转变。中国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的转变。此外,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速争夺高端产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和大的国际环境都要求中国改变其经济增长势头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工业化创新驱动机制,提升中国产业高端化,形成创新驱动的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二,围绕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进高质量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实体经济大国。然而,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国家。我国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需要从企业、产业和产品三个方面加以提高,这也加剧了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去现实化”到“虚拟化”的趋势。从快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的核心是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这是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现代经济体系所要求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也是以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的。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所谓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实质上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必须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农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使城市化进程真正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导作用。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四,以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制造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高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绿色制造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工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部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建设绿色供应链、发展绿色企业和加强绿色监管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五,通过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有效流动,解决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是工业化进程包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经济制度区域布局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强调在跨地区协调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加强措施,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格局,这无疑是提高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各地区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区域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高,现代经济体系的区域布局将逐步形成。

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资料来源:《行政管理改革》,第1期,2018年

标题: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