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4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上海总体规划(2017~2035)正式公布。根据规划,上海被确定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它将引领上海成为一个优秀的全球城市,使上海成为一个创新、人文、生态的城市,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规划明确定义了发展目标

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贡献上海的力量。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展望2035年,我们将基本建成一个优秀的全球城市,打造一个创新、人文、生态的城市,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先锋。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到2050年,蒙园将全面建成一座优秀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一座创新、人文、生态的城市,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将为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更美好的上海篇章。“上海2035”规划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并将新发展观作为红线。据悉,规划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首先,从注重经济导向,转变为更加突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海2035”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关注“人”的需求,真实反映和具体落实了不同人群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和旅游的城市发展愿景。在实施策略上,要积极适应未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更加注重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建设,组织一个15分钟社区生命周期的紧凑复杂的社区网络,促进生活、就业和休闲的融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其次,在资源环境的严格约束下,“上海2035”改变了规划的思维方式,明确了上海应牢固树立城市发展的“底线思维”,严格坚持土地、人口、环境和安全四条底线,实现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探索大城市明智发展的转型路径,努力成为高密度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人口规模方面,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张的矛盾。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500万左右,这将是长期控制目标。以常住人口为基础,根据服务人口的实际需要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服务人口的基本保障能力。城市老年住房、基础教育、体育和绿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满足居民的需求。水、能源、安全、交通等设施需要满足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规划考虑根据常住人口预留20%以上的灵活性。文化、医疗、教育、体育等高档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满足常住居民和大面积人群的需求。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土地资源方面,上海今后将严格遵守建设用地总量的“上限”,将建设用地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适度降低工业用地比重,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比重。,重点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适度混合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同时,构建空的空白空间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控制土地供应的时序,提高规划的适应性,为未来发展储备足够的空。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生态环境方面,锚定城市生态基础,全面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加强生态空的保护、恢复和扩展,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的联合防治和控制。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安全方面,加强对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增强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能力,加强空防灾、救灾和减灾的安全和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和恢复能力。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建立符合全球互联互通和区域协调的空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城市的发展。“上海2035”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协调的发展模式,提出“全球互联、区域协调”的规划愿景。充分考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生活、生产和治理的深刻影响,在空的空间和功能布局上积极应对。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的定位研究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织化、集约化”的空房型体系。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区域层面,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实施和推进近上海地区(90分钟通勤范围),促进上海与苏锡常、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打造上海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区域体系发展新机制,实施设施共享、交通互联、文化融合、生态共护和区域共治。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市一级,建设“一主、两轴、四翼;多走廊、多核心、多圈层的空房型结构可以控制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扩散,充分发挥新城市、新城镇和县城的人口优势,促进区域发展。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一主两轴四翼”,即主城区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引导黄浦江和延安路核心功能集聚——世纪大道,加强虹桥、川沙、宝山、闵行的支撑,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多走廊、多核心、多圈”,即以区域开放格局为基础,加强沿江、沿江、沪宁、沪杭、沪湖重点发展走廊建设,培育功能集中的重点发展城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现区域协调、空优化和城乡协调。为了锚定城市空房格局,协调城市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城市空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形成“三大cities /き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适应空城市格局,形成了“主城-新城-新城-村”的城市城乡规划体系。其中,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围绕中心城区的四个主城区,即宝山、闵行、虹桥和川沙。规划人口50万以上的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五个新城将作为新城的重点工程建设。新城突出城镇、街道、集镇和周边农村的协调作用,分为核心城镇、中心城镇、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和一般城镇进行协调发展。农村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注重保护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适当保留资源环境好、综合评价高的村落。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全球城市功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结合空城乡布局,构建了由主城区和郊区、中心活动区(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区域中心和社区中心两类区域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中心活动区包括肖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十几个区域,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包括五角场等9个主要城市副中心、5个新城镇中心、金山滨海区和崇明承桥区2个核心镇中心等。考虑到全球城市的一些核心功能,为长江三角洲和城市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主要承担本地区的公共服务。

标题:上海着力构建创新、人文、生态之城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