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77字,读完约9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邵锡伟、刘元祥)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咨询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后,发现许多地方在《政府公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栏目中列出了文化教育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仲景小文不仅了解了近十年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变化和成就,也发现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中的一些不足。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十年来,中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标题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始于1997年,标准周期为199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001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相关数据。这次人口普查没有关于文化和教育的数据。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自2006年12月31日起,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为2006年。2008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对中国34,756个乡镇和637,011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71.3%的乡镇拥有广播和电视台。97.6%的村庄可以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庄安装了有线电视。13.4%的村庄有图书馆和文化站,15.1%的村庄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十年后的2016年12月3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式启动。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2016年。在对中国31925个乡镇和596450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进行调查后,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96.8%的乡镇有图书馆和文化站,11.9%有剧院和剧院,16.6%有体育馆。41.3%的村庄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虽然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从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远发展,图书馆和文化站数量大幅增加;剧院、剧院和体育馆都包括在人口普查中,这表明这些文化设施已经进入农村人口的生活;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庄数量从15.1%增加到41.3%,这也表明农民的商业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第三次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揭示了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足

1.图书馆和文化站已经成为城镇和乡村的标准

仲景小文从全国数据中了解到,96.8%的乡镇都有图书馆和文化站,可以说图书馆和文化站已经成为乡镇的标准。

邵希伟的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22份地方统计公报中发现,重庆99.8%的乡镇都有图书馆和文化站,居各地之首;新疆建设兵团以67.5%的比例排在最后。

此外,有两个地方有图书馆和文化站的村庄比例超过80%,即北京和天津;其他19个省(区、市)90%以上都有图书馆和文化站。

重庆、江苏、山东等13个省(区、市)拥有图书馆和文化站的村庄比例超过全国数据,占22个地区的59%。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认为,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前提下,特别是文化部等七部委出台了《贫困地区“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先后在贫困地区数百个县、村组织实施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和边境县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是图书馆和文化站数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因素。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2.剧院和剧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18年,第一部国产“非凡”电影《前传3》的票房收入接近20亿元,其中约有一半是由“城市青年”贡献的。虽然小城镇的年轻人想看电影,但乡镇的电影院绝对是首选。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邵希伟的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只有11.9%的乡镇有影剧院,其中东、中、西、东北地区分别有18.5%、14.4%、7.9%和5.9%的乡镇有影剧院。

从统计公报公布的22个地方数据中,仲景小文发现江苏省拥有影剧院的乡镇比例高达68.9%,比浙江省第二位的44.1%高出24.8个百分点;贵州省只有2.58%的乡镇有影剧院,排名倒数第一。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此外,江苏、浙江、湖北等9个省(区、市)的影院和影院数量超过全国数据,而北京、山东、福建等13个省(区、市)的数据低于全国数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认为,随着“小城镇青年”的不断崛起,中国农村对影剧院等文化消费场所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如果硬件设施跟不上,就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能促进文化消费,促进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然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最新消息,2018年2月,全国增加了131个县级影院和688个银幕;到目前为止,县级电影院有4890个,银幕有20321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9%和38%。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认为,社会已经看到了县级影院的重要性,而且县级影院的数量将继续增长,为中国农村地区提供精神文化食粮。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3.任忠在乡镇体育场馆建设方面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农村体育发展,对于提高农民体质和农村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是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平台。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刘元祥制图

根据第三次全国各地区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31925个乡镇中有16.6%拥有体育场。

各省市继续弥补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前三名的乡镇有体育场馆:第一,江苏省参与普查的837个乡镇中有49.8%有体育场馆;第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普查的157个团场(乡)中有40.8%有体育场馆;第三,在上海,参与普查的103个乡镇中有37.9%有体育场馆。除了没有公布数据的地区之外,河北省排在最后,1952个参与普查的乡镇中只有7.89%有体育场。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总体而言,江苏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海、浙江、安徽等10个省(区、市)的体育场馆比例高于全国水平,占22个地区的45.45%。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体育政策,如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5月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标准、经济发展的体育政策。集约化,重点建设一批方便群众、方便群众的健身设施,逐步建设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十三五公共体育推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简易场馆设施质量。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乡镇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根据目前的普查数据,没有一个省(区、市)的体育设施占50%以上,乡镇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4.中国不到一半的村庄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秧歌队、皮影戏班等文化组织不仅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社交和休闲等基本需求,而且对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繁荣、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刘元祥制图

然而,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截至2016年底,在参与全国人口普查的3596450个村庄中,41.30%拥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不到一半。

具体来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22个刊登统计公报的地方的数据中发现,上海65.20%的农村地区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目前排名第一,其次是浙江和吉林,分别为62.50%和52.2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12.20%排名最后。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总体而言,上海、浙江、吉林、北京、广西等9个省(区、市)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22个地区的40.9%。

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专业文化组织的帮助和引导。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认为,“对于基层,我们不仅要‘送文化’,还要‘送植物文化’。”他认为,有很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动机好,效果好,但往往资源同质,成本高,有些难以维持。“同时,文化产品不加区别地盲目‘送’出去的分销策略,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健康培育。”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吴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服务要更好地延伸到城乡基层,不仅要把精神食粮送到“田野”,还要把“植物文化”延伸到基层,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娱乐、自己独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增强城乡基层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结合当地自身资源和民俗文化,建立农村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尤为重要。

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更多独家报道,请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查看

标题:从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看农村文体建设短板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844.html